学有所用,团队协作
杨海威
材料研究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要有所用,用结果说成绩。在热电材料领域,我们不能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而是从产业需求出发,突破困境,赋能应用。在日常研究中,不要自说自话,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让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积累经验,累计阶段性成果,寻求大的突破。
其中,实验细节与科研素养,是科研大厦的地基。做好试验记录,方便回顾与反思,理论与实验操作的错误都会导致最终器件的性能问题,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可能是整座大厦的承重部分。材料的制备与测试过程中,温度的波动、成分的偏差,都可能改写实验结果。规范记录、分类归位,不仅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为后续复盘、迭代留存线索,让每一次实验都成为科研进阶的垫脚石。数据是科研推进的底层逻辑,切忌“感觉这样可以”,要用数据决定研究方向。在热电材料研发中,从材料性能表征到器件效能测试,数据积累如拼图,一片片拼凑出科研真相。唯有踏实积累、理性分析,方能让科研步伐坚实,让创新突破有据可依。
执行力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总是感觉没有进度,往往是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并不否认,我们需要在科学研究中及时反思,做好总结,但是提高认识,锻炼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去尝试,动手去做,科研需要试错成本,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从团队角度来讲,个人的有效执行力可以提高团队运行效率,材料研发链条长、环节多,从材料合成到器件集成,任一环节阻滞了,都会拖累整个团队。让个人执行力与团队协同力同频共振,才能做好科研攻坚。
“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要求我们跳出热电材料研究的微观视角,从更广泛的材料研究领域出发,或许能得到不一样的启发,学科之间是有互通性的,就像程序有一样的底层代码。跨学科,了解更多的领域,在科学研究中会有更多的灵感,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思路,这往往是创新性的关键。具体来讲,在阅读文献时,可以参考共通性较强的领域,在有一定基础认知后,可能会产生一些想法,在之后的研究中也许可以得到映证。
沟通与科研氛围,在团队创新中必不可少。“相互出汗、红脸” 倡导的是在科研过程中相互协作,为目标共同努力的相处关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思路有所差异,不同观点的碰撞才能激起创造的火花。相互交流,及时沟通,不仅适用于科研协作,在日常交际中也必不可少。在日常做朋友,科研上当帮手,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团队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