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材料所首页
  • 首页
  • 团队简介
  • 研究方向
  • 新闻动态
  • 团队成员
  • 在读研究生
  • 毕业研究生(部分)
  • 文章发表
  • 专利申请
  • 团队项目
  • 招生信息

感悟——刘慧敏

研途启航:在“顶天立地”的科研沃土中锻造自我

刘慧敏

踏入宁波材料所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墙上醒目的九条箴言如洪钟大吕,瞬间穿透了我作为研一新生的迷茫。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千钧,勾勒出一个真正科研团队的精神骨架:求真务实、高效执行、精诚协作、志存高远。深入研读,并结合蒋俊老师的治学理念,一幅清晰的科研成长蓝图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材料研究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要有所用!” 开宗明义的第一条,直指科研的灵魂。这与蒋俊老师反复强调的“做有用的科研”理念高度契合。他曾在多个场合阐述“顶天立地”的内涵:“‘顶天’是追求科学前沿的卓越,‘立地’是扎根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实际痛点。”实验室墙上“不要自娱自乐!不要闭门造车!不要自说自话!”的警示,正是对“立地”要求最接地气的诠释。它时刻提醒我,实验台上的每一个数据、每一篇论文,其终极价值在于能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能否服务于国家所需、产业所盼。这彻底扭转了我将科研视为纯粹理论探索的片面认知,让我明白,真正的材料科学家必须心怀家国,肩负起将“书架”上的知识摆上“货架”的责任。

求真之路,仰赖于严谨到近乎苛刻的科研习惯与强大的执行力。“注重实验细节,做好实验记录;物品分门别类,及时归位”——这不仅是整洁的实验室秩序,更是科研可重复性、数据可靠性的生命线。蒋俊老师同样极其重视科研的基石,他指出:“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实验记录是追溯和创新的根本。”而“要用数据说话!明天做什么,取决于今天的数据;后天做什么,取决于明天的数据!”则将“执行力”具象化为一种基于实证、动态调整的科研节奏。它摒弃了空想和蛮干,要求我们如蒋老师所倡导的那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让每一个“今天”的数据成为照亮“明天”路径的明灯。这要求我摒弃学生时代的拖延与随意,以“每个人都需要具备极强的执行力”为准则,将计划高效转化为行动,在日复一日的“数据-行动-新数据”循环中积累真知。

科研非一人之功,精诚协作、开放坦诚的团队氛围是创新的沃土。“只要对工作有利的,我们都要相互能出汗,能红脸!我们不要假和谐!”这条要求振聋发聩。它倡导的是一种基于共同目标、敢于直面问题、进行建设性争论的“真和谐”。这与蒋俊老师关于团队建设的理念一脉相承,他强调:“单打独斗成不了大气候,协同攻关才能解决大问题。” “我们不需要各想各的,这样很容易导致一盘散沙!”更是直指团队凝聚力的核心——思想统一、行动一致。这启示我,在未来的研究中,要主动打破“小我”的藩篱,积极分享想法、坦诚交流困惑,在“出汗”甚至“红脸”的思想碰撞中寻求最优解,将个人智慧融入集体创新的洪流。

最终,所有努力都指向个体科研素养与格局的淬炼。“每个人都要有更高的站位!要有更宽阔的视野!要有更清晰的思路!要有更明确的目标!要有更可靠的行动方案!”这“五要”是对科研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极高要求。蒋俊老师常勉励组里的学生:“要站在国家和行业需求的高度思考问题,视野决定你能走多远。”这要求我不应仅满足于完成导师布置的具体任务,更要主动关注领域前沿、国家战略和产业动态,培养全局观。同时,“要有创造力,更要有执行力!”辩证地指出了创新与落实缺一不可。光有奇思妙想而无法落地是空中楼阁;只知埋头苦干缺乏突破则难有建树。这鞭策我在未来的科研训练中,既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大胆假设,更要严谨求实,周密计划,将创新的火花转化为可执行、可验证的科研实践。

九条箴言,是实验室文化的凝练,是科研初心的昭示;蒋俊老师的箴言,是智者经验的沉淀,是前行方向的灯塔。作为研一新生,我深感肩头责任之重。我将以“解决真问题,做真学问”为航标,以严谨为习惯,以数据为准绳,以高效执行为利刃,在开放协作的团队熔炉中,不断拓展视野、明晰目标、锤炼思维、提升格局,努力成长为一名兼具“创造力”与“执行力”、心怀“顶天立地”之志的新时代材料科研人,为热电材料领域的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真正“有用”的力量。

更新日期:2025-08-19,   查看次数:97
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 © 2007- 2020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官西路1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