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徐浩伟
7.26课题组举行了新进实验室学生第一次汇报。作为曾在组里学习过的“老生”,又刚刚以博士新生身份回归,短短一年多时间间隔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着实令我惊讶与振奋。最直观的感受是扑面而来的新面孔,团队的发展与之前在的时候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验室多了很多崭新的设备,变得更为先进,环境管理都大有改观:实验台面、耗材架、公用区域的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分类明确,一眼望去清爽高效,处处透着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气息。汇报会上,蒋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以及墙上那些熟悉的实验室理念宣传语(比如“注重实验细节”、“要有极强的执行力”、“不要假和谐”、“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等等),在今天听来、看来,似乎有了更深一层的分量和共鸣。置身于这个快速发展、管理精细、追求卓越的新环境中,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标语绝非空话套话,它们是驱动团队进步的核心力量,也指引着每一个成员前进的方向。这次回归,不仅让我见证了团队令人欣喜的蜕变,也让我对“新”环境下的“老”要求,生出了崭新的理解与期待。
1. 要充分利用课题组的平台和人力资源,不能捆绑导师,多找其他老师、博后沟通交流,不交流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恶化情况。开会的目的是相互交流,形成共识,为了更好地协同创新、发展。
2. 要善于学习、思考,干事不能太盲目,同时干事要具有成效性。心系使命,做“有用”的研究。“材料研究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要有所用!”这句时刻警醒我们科研工作者的初心。我们要坚决摒弃“自娱自乐”、“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学术浮华,旗帜鲜明地强调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善学善思”、“解决真问题”、“做真学问”三点,则为追求“有用”的研究指明了路径——深入思考是关键,聚焦核心痛点是方向,做扎实严谨的工作是基础。这启示我们,脱离应用的科研是空中楼阁,只有将研究与国家需求、产业痛点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体现价值,避免资源浪费与智力空转。
3. 实验细节、数据记录和物品管理的重要性。科研不是靠猜或者蒙眼狂奔。老老实实做实验,看结果,然后决定下一步。像搭乐高,一砖一瓦慢慢来,急不得。实验结束需要收拾好实验物品,做好清洁,不要认为那些不是我该干的就不去干,实验室是大家的。
4. 别只盯着眼前这点活儿。抬头看看大方向对不对路,思路清晰点,别瞎忙活。目标明确了,行动才有准头。
5. 不能偷懒只耍嘴皮子,不去实验室动手、不去看现场、不多跟人讨论扯皮(是讨论不是扯皮),真不行!问题往往在现场发现,在现场吵吵明白了(只要是为工作),可能就解决了。
6. 追求基于共同目标、坦诚沟通、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真和谐”。围绕科研任务展开建设性争论,勇于在专业问题上“出汗、红脸”,才能真正提升学术质量和团队凝聚力,营造出“和谐向上”的积极氛围,让我们在承担压力与迎接挑战中获得成长。
7. 格局高远,创造力与执行力并重。最后,“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清晰的思路!更明确的目标!更可靠的行动方案!”以及“要有创造力,更要有执行力!”等要求,是将个人发展与团队目标提升到战略高度。我们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拥有全局观和发展观。同时,“不要各想各的”,创造力需要与团队整体方向协同,在清晰目标指引下的执行力才能将创造性想法汇聚成合力,避免“一盘散沙”。创造力和执行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