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甬者有才(https://mp.weixin.qq.com/s/qw2H4fl-PvfX_vCeRugD-A)
07.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实验室·丁永烨
指导老师:蒋俊研究员

个人简介
丁永烨,202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来所攻读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入所以来,在光电热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蒋俊研究员的指导下,从事碲化铋基热电材料性能优化及其器件集成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Materials Today Physics上发表论文1篇。获得202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新材奖学金一等奖、2025年“优秀共青团员”、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科研感想
时光荏苒,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一年多科研时光,如同一次在微观世界里的深度跋涉。从对热电材料的一知半解,到如今能与碲化铋的晶格、声子与电子“对话”,这段旅程充满了探索的艰辛与发现的喜悦。它磨砺了我的心智,也重塑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一场意志与智慧的修行。在此,我谨向我的导师蒋俊研究员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是您为我指明了科研的方向,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着我。同时,衷心感谢张强特聘青年研究员在实验设计与论文写作中给予的悉心指导与宝贵建议。这段旅程积累了些许心得和感悟,愿与诸位同道分享:
第一,将文献管理“流程化”,而不仅仅是阅读。面对海量文献,我的方法是:首先,用好文献管理软件(如Zotero, EndNote),这不仅是存储,更是建立个人知识库。我会为每篇精读的文献添加详细的关键词和笔记,概括其核心创新点、实验方法及我受到的启发。其次,定期回顾这些笔记,尝试将不同文献的观点联系起来,绘制属于自己的“技术路线演进图”,这能让你清晰地看到领域发展的脉络和尚未解决的空白。
第二,把实验记录做到“极致细节”,让过程可追溯。我习惯于在实验记录本上,不仅记录成功的配方与参数,更详实记录每一个“异常”现象:比如某次球磨后粉末的黏壁情况、研磨样品时感觉到的质地差异、甚至某个样品意外碎裂的断面形貌。这些细节在当时可能毫无意义,但当你后续分析数据出现矛盾或发现新现象时,这些记录就成了破案的“关键线索”。事后复盘,往往发现突破正隐藏在这些曾被忽略的细节之中。
第三,主动进行“输出式”学习,深化理解。看懂一篇论文和能清晰地讲出这篇论文是两回事。我强迫自己定期与同学组织小组讨论,轮流分享精读的文献。在准备讲解的过程中,你会被迫理清逻辑,思考如何回答同伴的提问,这常常会暴露出自己理解上的模糊之处。同样,尝试在课题组组会上,不仅汇报结果,更要阐述你为何选择这个实验方案,基于何种假设,这种“说理”式的汇报能极大锻炼你的科学思维。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它要求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想象力,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希望这些具体的习惯能对大家有所裨益。愿我们都能在探索材料奥秘的道路上,保持好奇,耐住寂寞,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顿悟与喜悦。
